摄影师姓名或ID:    密 码:     取回密码  摄影作者注册

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

·中文简体        ·English

·摄影月赛获奖名额多多 “美丽新疆”精彩作品即刻上传  ·俺看的不是春晚 是赵本山  ·北京雾霾散去 与往年同期比相差仍甚远  ·绚丽多姿 七彩云南——东川红土地  ·革命圣地井冈山  ·辽宁大连百年城雕[高清图片]  ·2009年11月号《CCN传媒》电子杂志上线  ·老照片:细阅旧明信片详解天津沧桑历史画卷  ·每周影人:辽宁摄影家李秋仪(2010.7.19-2010.7.25)  ·世界文化遗产——八达岭长城  ·“每周影人”:吉林摄影家林海中  ·汉王刘邦的行宫遗址——陕西汉中古汉台  ·每周影人:青海摄影家张景元(2009.12.14-2009.12.20)  ·革命胜地——贵州遵义  ·高山明珠冷水湖——新疆赛里木湖大力发展旅游产业  
更多>>
东莞南社村明清古建筑摄影记
CCN传媒图片网 www.ccnpic.com  责任编辑:吴楠  

  东莞南社村是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”、“中国历史文化名村”、“中国景观村落”、“中国民族优秀建筑——魅力名村”、“广东最美丽乡村”,始建于南宋,现在所见的大部分是明清建筑,是岭南建筑的一个代表。古村以村墙为界,面积约为7平方公里。现存祠堂达22间,古民居达200多间。历史上出了11个进士、举人,29个秀才,我国人大副委员长,著名民俗专家费孝通亲切的称南社为“古代进士村”。我是想去参观、摄影,因为时间和天气问题总是推迟,这次趁星期六、天气又好,就自驾游开车去了南社村。

ID:108248-12744 南社村祠堂、家庙  图片来源:CCN传媒图片网 刘春林 


  走进南社村有一种外热内凉:与其他许多古村落一样,,在这座村落留下了数百年的印迹。祠堂立在水塘的两旁,他们大多用红砂石做基石,墙体多用红砂岩条石做墙基,门框也无不例外用红砂岩包砌。而墙体的色调则完全不同,豆青色的水磨青砖,红青相间,生动而不失庄重。


  南社则以中间地势较低的长形水塘为中心,8000平方米的大水塘由4个不规则的独立小水塘连成一体,它起到改善居宿生活的作用,一来改善环境,二来村民可养鱼来食,三来因其水质良好,可用于洗涤衣物。这个长形水池引自山中小溪,自然形成了从西南到东北方向的三级落差,成为四口鱼塘,而水从东北排水口流出,就成为了良田的灌溉水源。而村落东北面的农田上荔枝、龙眼果树林立,也是一道农业群落文化的景观。


  这个古村落最与众不同的地方,除了在于这个极具代表性的珠三角地区水乡,还有它外热内冷的尴尬。祠堂虽然有了主人,然而这些居民们已大部分迁往周边的地区,可以看到紧锁的门窗。寂静的村落,动人的雕花,确是格外冷清。不过在村口,却聚集着许多卖土产和小型用具的地摊,他们很少有静下来的功夫,倒也是很少游人来买,但他们也不甘寂寞,来回走走或是与隔壁的聊聊天,让你总也能感受与村里面截然不同的热闹气氛。

ID:108248-12832 南社村自然生态人文环境  图片来源:CCN传媒图片网 刘春林 


  古朴的谢氏大祠堂: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的谢氏大宗祠,是南社村谢氏的总祠。三开间三进院落布局,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。首进屋脊陶塑和二、三进屋脊灰塑及封檐板木板木雕工艺精美。二进檩条之间用卷草花纹雕刻的叉手与托脚连结。祠堂设计精美,做工考究,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。


  尽管1997年重修祠堂时重新做了门厅屋顶上的装饰,不过,那条琉璃网上的正脊,与原来保持的差不多,一条正脊分成三部分,左右两端以夔纹为图案,两头高出屋脊的鳌鱼为标志。中间部分排列着亭、阁、廊、屋,屋顶还有一条长约40米的彩带,装饰效果强烈,时间就像倒走几百年,让人能窥见当时谢氏家族的繁华富贵。


  谢氏族人的由来:南宋末年,谢氏族人为躲避蒙古人南侵所引起的战乱,纷纷从南雄迁至珠三角的番禺、从化、东莞、新会一带,谢尚仁是第一个定居东莞南社村的谢氏族人,如今谢氏大宗祠的厅堂上写着:“祖德久难追,由周代祥开,历宋元明,宝树根深和蒂固,宗支分宜合,陈留源远永流长。”这便道出了谢氏祖先的历史。

ID:108248-12846 南社雕塑  图片来源:CCN传媒图片网 刘春林 


  宗文重教的灵气村落:这是一个崇文重教,才兴丁旺的灵地。据谢氏家族后裔、南社村委会主任谢全坤回忆,谢氏老祖宗尚仁公的父亲和祖父都是宋朝的地方官,分别担任过广东南雄州推官和南雄郡司马。尚仁公37岁到南社来,虽然是给人擦皮鞋的,但非常注重子女的教育,这一传统代代流传下来,因此南社村人才辈出,历史上出了11个进士、举人,29个秀才,其中有位先人还跟随左宗棠南征北战,被封为建威将军。


  被300余岁围墙守护的沧桑村落:南社村,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这座建于明崇祯十七年(1644年)的围墙,当时为防御乱军、流寇的入侵。在《谢氏族谱》上有记载,流寇11月、12月、正月连续数月入村杀人,村里妇孺纷纷逃离,改变了春季祭祖的计划,男丁留守,他们身带武器,举着火把,来回巡视,昼夜戒备,然而寇贼并没有因此而减少,不过在谢氏族人的回忆中有这么一段,“昔人和气致祥,今人乖气致殃”,这是指历史上有一段乡里不和睦的历史,而经过一次大的浩劫后,才有了“人始追思筑围之便”(出自《甲午年本乡寇变》)。而要提升自卫能力,除了需要坚固的城墙,防御规定和严密的防御措施也是必不可少,这一点,谢氏家族做到了,如果寇贼来了,他们就闭门守围,并给每个人发义粮,以至于不用空腹应敌。


  过“卖身节”的逗趣村落:不要真以为这是出卖身体的节日,“卖身节”与“泼水节”颇有相似之处,南社村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纯朴的民俗,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,数以万计的群众都聚集到东莞市东坑镇,游走十里长街,争相淋泼“仙水”,购物寻仙,观赏花车,场面盛大热闹,是当今东莞的第一大节。

ID:108248-12838 南社村自然生态人文环境  图片来源:CCN传媒图片网 刘春林


  据载,东莞东坑的“卖身节”起源于明末清初时期该镇塘唇村出现的“卖身”现象,指的是出卖劳动力。当时,一些没有自家田地的青壮年,在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纷纷到街边,头戴斗笠,身披粗布巾,以示“卖身”,等着财主前来雇请。有田地的地主也是这一天来塘唇村,挑选卖身的青壮年,一雇就是一年。后来,人们又传说有天上的神仙在二月初二“卖身节”这一天下凡到东坑来普济众生,于是,卖身节便越传越开,也越传越神奇,远近客商纷纷在二月初二云集东坑,以冀神仙赐福,走时还要买件物品带回家,以示遇到仙人,因此又称“遇仙节”。可惜我没有赶到这个时间来,没有看到。


  南社村是一座有丰富文化内涵、有历史渊源的古老村落,但是这样一座古老的村落如今没有几人居住在内面,除了祠堂、庙宇保护尚好外,就是有人居住的几栋明清建筑没有腐烂倒塌,没有居住的都已经开始腐烂、有的已经倒塌,多么可惜和遗憾啊。(CCN传媒图片网 吴楠)

(文章来源:CCN传媒图片网 刘春林)
Mr.
Mr.
ID:110837-12781
Mr.
Mr.
ID:110837-12745
Mr.
Mr.
ID:110837-12760
Mr.
Mr.
ID:110837-12759
Mr.
Mr.
ID:110837-12757
Mr.
Mr.
ID:110837-12756
Mr.
Mr.
ID:110837-12755
Mr.
Mr.
ID:110837-12773
更多图片>>
业务合作热线

电 话:52837246

E_mail:serv@ccnpic.com